发布时间:2025-02-02 13:41:46 | 大淄博
淮南联合大学学科评估
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
420107 |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 | |
440106 | 建筑室内设计 | |
440301 | 建筑工程技术 | |
460101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
460204 | 新能源装备技术 | |
460301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
460306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
460305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
460703 | 汽车电子技术 | |
460702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
470201 | 应用化工技术 | |
490203 | 药物制剂技术 | |
490208 | 药品经营与管理 | |
490217 | 化妆品经营与管理 | |
510102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
510201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510202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510215 | 动漫制作技术 | |
520201 | 护理 | |
520202 | 助产 | |
520507 | 医学美容技术 | |
520601 | 康复治疗技术 | |
520803 | 老年保健与管理 | |
570202 | 应用英语 | |
570206 | 应用日语 | |
580401 | 法律事务 | |
440501 | 工程造价 | |
460304 | 智能机器人技术 | |
470209 | 化工智能制造技术 | |
500201 |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 | |
500702 | 邮政快递智能技术 | |
510208 |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 |
520301 | 药学 | |
520504 | 口腔医学技术 | |
530302 | 大数据与会计 | |
530602 | 连锁经营与管理 | |
530605 | 市场营销 | |
530701 | 电子商务 | |
530802 | 现代物流管理 | |
540101 | 旅游管理 | |
540106 |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 | |
570102K | 学前教育 | |
570106K | 小学英语教育 | |
590101 | 社会工作 | |
590102 | 党务工作 |
淮南联合大学院校简介
淮南联合大学成立于1984年9月,是淮南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一所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是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是淮南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和秘书处单位。
1997年和2004年,学校先后整合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淮南分校和淮南职工大学两校教育资源,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的办学体制。2022年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淮南分校更名为淮南开放大学。2022年,淮南市启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淮南卫生学校、淮南市交通中等专业学校等8所中职学校整建制并入我校。
学校现有田家庵区3个校区、高新区职教园区2个校区和潘集区1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600亩,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制药与材料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医学院等7个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专部等4个教学机构,淮南卫生学校、淮南市交通中等专业学校、潘集工程技术中等专业学校3个下级中专学校和1所市级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校本部现有各类在校生合计23000余人。其中,普通高职类学生13000余人,五年一贯制中职学生近2000人,电大和成人教育学生8000余人。
校本部现有专任教师57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副高级职称156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占70%,专任教师中各级别“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
学校共有43个常设高职专业,涉及12个专业大类,24个专业科类,其中,省级特色专业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应用英语、大数据与会计、建筑工程技术、口腔医学技术、法律事务、护理、工程造价、机械设计与制造、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6个,专业设置与淮南市及周边地方产业匹配度达98%,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先后牵头成立了“淮南市职业教育集团”、“淮南市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淮南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淮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为淮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大淄博
“十三五”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和功能日益完善,共建有医学、财会、物流、电商、机械电子、化学化工、计算机技术、建筑工程、语音、酒店管理、学前教育等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31个。与省内外100多家知名企业建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00余个。其中,建有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数字化工业园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邮政行业培训基地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学前教育等7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1个中德“双元制”培训中心。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重点,紧密对接淮南市智能制造、康养医药、大数据等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积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淮南市文明校园”等3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